前端污水不能全收集、末端污染物不能全处理,是目前困扰污水处理的两大难题,致使污水处理厂本身成了大的排污主体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:
污水排放标准太低。按照相关规定,污水排放标准有两个,分别是一级A和一级B,但即便达到一级A的标准,其水质和地表水Ⅳ类标准也相距甚远。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将污水处理标准提升至地表水Ⅳ类,但也仅是化学需氧量、氨氮等指标达到这一标准。
进水成分复杂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受所在地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,各地主导产业不尽相同,但基本都有产业结构复杂、门类多、行业面广、企业生产过程粗放等特点,导致排水成分复杂、水质污染严重。这也造成了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难度大,处理系统和处理效果稳定性差。
污水处理厂运转效率低。一方面是建设资金有限,排污管网不畅,污水处理厂“吃不饱”;另一方面,由于运行成本太高,还有不少污水处理厂“转不动”。因此,一些城市的污水处理厂都是“半开半关”的状态。
污水处理费用严重不足。很多地方污水处理运行费用很难做到及时、足额到位,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落实,导致污水处理厂难以做到稳定运行。
管理体制不合理。目前近80%左右污水处理及配套系统采用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,大多是政府收费,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,致使投资匮乏、效率低下。其根本原因在于投资建设管理体制不合理,没有人为这些污水处理厂的投资真正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