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现有小规模污水处理技术的种类很多,但基本上可分为生物处理和生态处理两大类,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+生态组合技术属于衍生技术。
生物处理技术(如SBR、净化槽等)的共性是采用强动力曝气供氧,运行能耗高,故障率高,需要专业人员维护。小规模的处理系统常制造成地埋式一体化设备,在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中比较常用,但往往因运行能耗大、系统维护成本高而变成“摆设”。
在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中,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大量使用,以潜流式湿地为主。由于没有动力曝气,也没有水-气的交错流动,供氧能力很差,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日处理1吨污水需湿地面积10m2以上(美国环保署建议15-20m2)。然而,我国的应用案例几乎都是日处理1吨污水占地2-3m2(有的规模更小),并由此得出“人工湿地投资小”的错误论点,其结果是系统正常运行的时间很短,后因氧气供应不足使厌氧菌大量繁殖而变成黑臭污水潭,成为集中排污点,危害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。此外,人工湿地系统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失效已是共识。因此,采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适用的。
为了减少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,近年来提出了生物+生态组合技术,处理效果良好,但其生物处理单元的运行费用和管理维护问题同样突出。